我知道部落格可以加上背景音樂,所以去年年中的時候(確切地說是八月),便花了一個下午,為自己的部落格,尋找一首應該比較合適的背景音樂。當時因為是免費會員——現在依然是免費會員,我僅能在系統限定的三十幾首不同類型的背景音樂裡,選擇一首音樂,配合自己的部落格調性(而幸好限定之外的歌曲,大多是時下的流行歌曲,也不是我喜歡的背景音樂類型),當作部落格的背景音樂。
許多太過花俏、甚至可愛的背景音樂,通通被我過濾刪除。其間我還因為要找資料的關係,到住家附近的學校圖書館,找了一點關於海德格哲學裡講的存在和生活世界之間的關連的書籍和哲學雜誌的評論與簡介,然後念了一點書,等到圖書館熄燈之後,我沿著學校圖書館延伸到附近鬧區的樹林小路,走回了住處,煮了泡麵,打開電腦才發現部落格的配樂設定還沒完成,因此繼續一首一首聆聽。
一直到了深夜,我吃完了泡麵,喝完了一手的麒麟啤酒,看了一個章回的小說,想起一段又一段的往事之後,我才決定要設定這首名為「午後的鋼琴」的音樂,作為我部落格的背景音樂。理由簡單而直接——因為它簡單中帶著複雜的情緒。而帶著我想起往事、不侵擾我閱讀、讓我靜靜的喝酒的音樂,就是這一首「午後的鋼琴」。
那陣子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住家附近散步,晚上騎著摩托車到附近的醫院看看臥病在床的父親(因為不能夠讓他知道我沒工作了,只好出此下策),離開了醫院,我就到醫院對岸的大學操場跑步,體力可及的時候繞著上坡的環形校園跑個一小時都還不覺得累,疲憊的時候,簡直連要跑完操場五圈兩千公尺的長度覺得自己都撐不過去。白天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各種紛雜的意念中度過,比如說要不要繼續工作、如果要工作的話要找甚麼樣的工作才會有未來?如果不工作了的話那樣自己的積蓄還能夠撐多久?是不是應該振奮精神、念一點書,明年去考個博士班重回校園的懷抱……然而通常這樣的想念都是草草收場,沒有計畫的投閒置散的生活就這樣一天又一天的過去。
因為當時的情緒相當的複雜,我也常想起一些或許是非常複雜卻又非常簡單的人,例如據說因為憂鬱症在台北某個偏遠的樹林裡面自殺的袁哲生。覺得孤單的時候,我會想起他(但我的孤單並非起因於缺乏一個可以生活的伴侶,反而像是感覺到生命本身就是孤單的那種本質而感覺到孤單),一次又一次翻看著彷彿是他的自傳的小說〈寂寞的遊戲〉〈送行〉或者是在講自己盪鞦韆的〈牛奶盒〉,覺得這樣的人真的活得很辛苦,然後上去他的新聞台,閱讀他最後的文字,以及留言版裡每個人對他的想念(每一次能夠順利連結到他的新聞台,我都會慶幸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畢竟還有一點最低限度的溫情),感嘆之餘自己又喝了半杯的啤酒,甘願自溺在這樣的情緒裡;也例如說是文字優美穿透力極強的德國人Walter Benjamin,他的《柏林日記》裡面有一篇文章,描述了像人類這樣彷彿屬於群居的動物,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喜歡群居,群居只是一種在孤單情緒下的呈現效果,並不能遮蔽與填補每個人心裡的孤單;或者也是德國人卡夫卡,他的某些寓言的力量,幽暗細微卻在在準確地瞄準了我心裡對人生的懷疑與自我的暗影。
我想起了一些離開的人,也想起了一些可能即將離開的人——不論是在可見的未來或者不可見的未來……
總之當時的情緒可以說是相當複雜,但是卻又簡單到一種以放空的態度來呈現自己的一段時光。好像自己將自己所有的神經暴露在皮膚的表面之外,讓各種感受直達自己的意識之核,也淡出自己的意識之外。
懸而未決的情緒,空洞卻又完整,是我對自己部落格背景音樂的註解與理解。如果有一天,我終於明白了這個「午後的鋼琴」究竟在彈奏些甚麼,也許它也即將面臨下架的命運。但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不希望這一天這麼快就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