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海域6年內發現603種過去從未見過的深海生物
國科會海洋生物普查報告指出,台灣周遭海域6年內發現603種過去從未見過的深海生物,80種為全球首度發現的新種,已有5種以「台灣」命名。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天任表示,2000年後,海洋大學、中興大學、中研院與自然科學博物館組成研究團隊,從法國和日本引進深海底拖網設備,將採集深度延伸到5000公尺。6年來共採獲魚類207種,至少有40種世界新種;大型甲殼類確定5種為世界新屬、40種世界新種和一個世界新亞種。海膽和海星等棘皮動物也採獲78種以上,貝類和章魚等軟體動物有57種台灣新紀錄。全部共發現80種世界新種,已有台灣鋸褐蝦、台灣白面蟹、台灣後海螯蝦、台灣衛鎧蝦與台灣星杉魚等五種以「台灣」命名。
這些深藏在台灣海域的生物外表千奇百怪,生活習性無奇不有。研究團隊從603種深海生物,挑選出9種酷似外星球來的「異形」,有長得像太空船艦的水母、有等足類長得像「星際大戰」裡的黑武士;也有端足類長得像外星人;台灣白面蟹頭胸甲上有像人面的圖案。
陳天任教授說,烏賊遇到敵人時,會噴黑汁掩護自己逃避,噴光蝦是噴出含發藍光酵素的物質,讓敵人因炫光而出現暫時性目盲,再趁隙逃逸。
603種台灣以往未發現的深海生物中,鼠尾鱈及彷刺鎧蝦在台灣發現紀錄的種類更是世界第一;龍蝦類、對蝦類在台灣的種類分布也占全球3分之1與4分之1,寄居蟹占全球8分之1,充份顯示台灣海域生物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陳天任教授也表示,所有捕獲的生物都將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建立「深海生物分佈檔」,同時保存組織與DNA,希望未來提供給生命科學家進行分子生物及遺傳研究,或許可從海洋生物找出開發新藥的物質。研究團隊也初步發現,台灣海域深海處多螯蝦及鼠尾鱈等體型大的生物,數量也很多,將來有可能成為新的魚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