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小企業失去打拼的動力 96年度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登記家數創歷史新高
經濟部最新統計,96年11月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登記的家數高達40,800家,創歷史新高,比921地震、SARS侵襲等大利空衝擊時還高。由於12月是公司解散的高峰期,此一數字仍將再增加。
經濟部統計顯示,10年前,每年解散撤銷及廢止的公司家數,大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登記的家數高達40,800家,創歷史新高概維持在2萬家上下;近7年則上升到3萬多家;但即使是經過90年經濟負成長的衝擊,91年倒閉的公司家數也只上升到38,000多家。相較之下,去年景氣之低迷、公司經營之困難可見一斑。
去年到中小企業處請求協助的廠商明顯變多。從年初,受力霸案波及的衣蝶上中下游廠商,到年中受金石堂書店影響的出版業者、旅行社、糕餅業者,如:惟客爾、比利小雞,到年底亞力山大比比皆是。
根據傳統凱因斯理論,內需不振可靠政府消費與投資提振。但在台灣,由於政府債台高築,不僅無力扮演此功能,反而成了壓死許多產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去年倒閉企業最多的行業,依序為製造業5,820家,批發及零售業5,792家,營造業4,739家。據透露,許多到中小企業求助的營造廠都是做公共工程的。因為政府驗收發款太慢造成營造廠周轉不靈。
另外,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對資金周轉困難導致欠稅、欠費的公司行號,毫不手軟的逼債,也是讓許多徘徊在"做與不做"邊緣的中小企業,不得不選擇歇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