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大千世界
餐飲旅遊
音樂娛樂
藝術文學
運動休閒
百業達人
企業網路
學校社團
  »   最新科學資訊   09/04/2007 18:03 「記憶」是什麼?

雖然,拿電腦和人腦來作類比有些好笑,但是,卻能幫助我們了解「記憶」。

人類的心智就像桌上型電腦一樣,有兩種不同形態的記憶:「運作記憶」處理目前的資訊,而「長期記憶」則處理累積的資訊。

人腦並不會像錄音機一樣,把發生過的事情一一記錄下來,埋藏在腦海中;再等待有朝一日,催眠師或心理醫生來幫助我們挖掘出深藏的記憶。人類大部份感知到的訊息,都只是暫時盤旋在運作記憶中,就好像電腦的隨機儲存記憶體(RAM)一樣,過不了多久,存下來的訊息就會消逝無蹤。這種暫時的運作記憶能幫助我們作簡單的計算,並且在撥通電話前,暫時記住電話號碼;運作記憶也像隨機儲存記憶體一樣,能幫助我們分析事理和發明東西,但是,卻不會創造出恆久的記憶。

而長期記憶就比較像電腦的硬碟機,它會把過去的經驗實際儲存在大腦皮質中。所謂「皮質」,也就是大腦的外層,裡面有100億個盤根錯節的神經細胞,細胞彼此之間藉著傳導化學物質和電脈衝溝通訊息。每一次我們被外界的影像、聲音、或想法刺激而有所知覺時,就會啟動了某一組神經元。事後這組神經元不見得都會回復到初始狀態,反而可能強化了彼此之間的聯繫,而更緊密地糾結在一起。一旦發生這種狀況,任何啟動了這個網路系統的外界刺激都會喚回最初的知覺,也就是對這件事有了記憶。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記憶障礙診所的高登博士形容:我們所謂的「記憶」,其實就是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形態。

所有新編好碼的記憶都可能牽涉到上千個遍佈在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元,假如我們一直不用這些神經元,這個網路很快就會瓦解。但是假如你反覆啟動這組神經元,那麼它們的連結形態就會愈來愈深植於腦部組織中。

所以只要不斷操演某組神經元,它們的紀錄就會變成我們腦中的長期記憶。但是究竟要儲存或拋掉某些資訊,卻不是出自我們有意識的判斷,而是由人腦中一個細小的構造-海馬體hippocampus來處理。海馬體就好像電腦鍵盤一樣,在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轉換站的功能。當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元接收到各種感官或知覺訊息時,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體。假如海馬體有所反應,神經元就會開始形成持久的網路。但是假如沒有通過這種認可的模式,那麼腦部接收到的經驗就自動消逝無蹤。

海馬體似乎會根據兩個問題來作判斷。第一個問題是:大腦接收到的訊息有沒有情感上的意義?可想而知,你仰慕的對象當然會比歷任農委會主委的名字容易引起海馬體的反應,因而儲存在你的記憶庫中。第二個問題是:大腦接收的訊息和我們已知的事物有沒有關聯?

電腦通常把相關的資訊各別儲存起來,人腦卻不一樣,我們的腦子不斷想法子找出各種訊息之間的關聯。例如,假如你費了很多心思來研究農業發展史,或許你對歷任農委會主委的名字就會大感興趣。而一旦海馬體判斷你該把這些名字存入記憶之中,那麼這些名字自然會從大腦儲存的農業史相關資訊裡,為新的訊息找到適當位置。簡單的說,我們靠過去經驗交織而成的神經網路,來掌握新資訊。由於每個人的背景各異,我們對於相同的經驗,通常會有不同的記憶。而人的大腦就藉著儲存對我們最有用的資訊,幫助我們更容易管理周遭的世界。

什麼都記得,是福?是禍?

表面看來,超完美的記憶是上天的恩賜,但是當人腦中的海馬體廣開善門時,結果可能是一場災難。根據神經學家的研究,有些人的確擁有超人的記憶力,他們能毫不困難的重述一大堆事實、話語、和數字,但是他們大半都無法抽象思考。由於缺乏篩選過去經驗的濾網,儘管記了一堆大大小小的事情,卻無法解讀其中的意義。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在1953年,刷新了醫療史紀錄的一個27歲的工人。當時他罹患了無法控制的癲癇症,為了停止發病,醫師除去了他腦中的海馬體。手術成功地控制了他的病情,而且沒有損害到他原有的記憶,但是從此他就無法形成新的記憶。直到今天,問他早餐吃了什麼,他都答不出來,更遑論認識新朋友了。手術後40年,他仍然不記得自己年紀多大?或住在哪裡?

並不是只有手術才會損害海馬體,阿滋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症)也會逐漸破壞海馬體,影響我們記憶新經驗的能力;老化也會帶來些微傷害。研究顯示,到了六、七十歲的年紀,我們的腦質量每10年會減少5%~10%。幸運的是,許多專家現在都認為,除非碰到特殊情況,例如得了老人癡呆症或血管疾病,否則年紀大不一定代表記憶力變差。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不過是令你記憶的速度比較慢,也比較不精確而已。舉例來說,夏克特發現年青人通常比老年人更能記住圖畫中的細節,但是假如有人指導老年人集中注意力,老人家很快就迎頭趕上。

無論年歲多大,記憶力好壞其實因人而異,有些老人家的記憶力甚至比大學生還敏銳。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的記憶力始終都不變。科學家已經找出幾種阻礙腦部運作的因素。高血壓即使沒有引發中風,都會阻礙心智功能。有個橫跨25年的研究發現,經過25年後,高血壓患者喪失的認知能力會比血壓正常的人多一倍。酒精過量、甲狀腺機能不足、和睡眠不足,或吃太多安眠藥,都可能破壞記憶的形成。此外,憂鬱、焦慮、和缺乏刺激,也會令我們注意力不集中。

資訊過量也是一大問題。透過傳真、電話、電子郵件、有線電視、書報雜誌等各種形式,龐大的資訊以驚人的速度湧至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資訊轟炸的速度比我們消化吸收資訊的速度還快時,就難免錯失很多重要資訊。當腦袋已經負荷過重時,想再吸收其他東西,都覺得力不從心。

問題根源往往出在壓力上。長期壓力過大除了會令我們睡不著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借酒澆愁之外,還會直接影響到腦中的化學作用。承受壓力的經驗就像喝咖啡一樣,會暫時激發腦力,令身體分泌腎上腺素和類皮質糖荷爾蒙,進而促進血液循環,釋放出以葡萄糖形式儲存在我們細胞組織中的能量。我們藉著這些對壓力的反應,來適應周遭世界,但是假如長期處在這種備戰狀態中,就會有害健康。30分鐘後,壓力荷爾蒙就會破壞運送葡萄糖到海馬體的分子,腦中的能量變得很低。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沙波斯基說,長期下來,壓力荷爾蒙可能會切斷神經元之間的聯繫,而且令海馬體愈縮愈小。

那麼,什麼是保護記憶力的最佳途徑呢?

顯然睡眠充足和適度控制壓力是不二法門。此外,由於腦部的作用依賴循環系統,對心臟有益的生活方式也會同時促進我們的認知能力。1997年,馬德里的研究人員針對老年人所作的研究發現,多吃水果、蔬菜及纖維質,和在心智測驗中獲得高分,有密切關聯。此外,運動也會令身體產生更多的「腦衍生神經成長因子」BDNF, brain-derived nerve growth factor,使神經元更強壯。

那麼,增進記憶的課程和營養補充品,到底有沒有用呢?

記憶專家傳授的種種技巧可能很有用,但是其中沒有任何神奇之處,他們不過是鼓勵我們集中注意力,重複強化值得記住的事情,並且把我們想記住的事情和過去的經驗聯想在一起罷了。

吞下一堆維他命和藥草固然很容易,卻未必見效。研究顯示,像維他命E和銀杏萃取物這類的營養補充品或許有助於保護腦部功能,但是卻沒有證據明確顯示成藥能夠改善健康成人的記憶力。

動情激素就不同了。儘管動情激素不見得能增強記憶,卻顯然對腦部功能大有助益。不幸的是,動情激素雖然有諸多好處,但是也有風險,容易得乳癌的婦女尤其需要小心。因此,到目前為止,建議把動情激素作為記憶促進劑的專家還寥寥無幾。

隨著科學研究逐漸揭開記憶的面紗,許多製藥公司也蠢蠢欲動。例如一家記憶製藥公司Memory Pharmaceuticals正在努力研發藥品,希望能藉著控制與記憶相關的一對基因CREB1和CREB2,讓我們更容易記住事情,或幫助創傷受害者減輕痛苦的回憶。

新科技帶來新希望,但也造成新的憂慮。例如有人質疑,假如你因為服用增進腦力的藥物,而在應徵工作時拿了高分,一旦你停止服用藥物,是否就該被解雇?還有,許多人可能開始餵小孩腦力補品,而其他父母為了不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也只好跟進。

或許目前這些說法都是杞人憂天,我們的記憶系統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才呈現今天的面貌。如果稍微修正就能大幅增進記憶的效率,那麼這種變化似乎應該早就出現在大自然的演化過程中了。

有人說:遺忘其實和記憶一樣重要。當你拚命想增進記憶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記憶,或許,有些事情選擇遺忘才是最幸福的。

標籤:
「記憶」是什麼?  

上一頁:台灣清華大學發展出腦內嗅覺神經網路地圖 下一頁:英國研究發現 高血壓的病因可能出在大腦 而非心、腎或血管



新增回應  
回應人 *
Email:
回應內容 *
驗證碼 Captcha  Please enable cookie for this site! *
(只有站長可以看到秘密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