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大千世界
餐飲旅遊
音樂娛樂
藝術文學
運動休閒
百業達人
企業網路
學校社團
  »   最新科學資訊   09/10/2007 14:22 美英三學者在「基因剔除鼠」技術研究領域做出傑出貢獻 獲2007年諾貝爾醫學獎
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佈,將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螢幕中從左至右)英國人馬丁·埃文斯、美國人馬利奧·卡佩基和奧利弗·史密斯,因為他們在改造活體內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術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貢獻。 新華社記者朱蓮誼攝

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八日公佈二○○七年醫學獎得獎名單,來自美國的兩名科學家卡佩奇和史密斯,以及另一位英國科學家伊凡斯三人,因在基因剔除鼠技術研究領域做出傑出貢獻,奠定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研究的試驗平台,榮獲今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三人將分享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五千零五十三萬元)獎金。

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卡洛琳斯卡研究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指出,美國猶他大學人類遺傳學暨生物學教授卡佩奇、北卡羅萊納大學病理學教授史密斯,以及英國卡地夫大學生物科學院院長、哺乳類遺傳學教授伊凡斯,因利用老鼠研究胚胎幹細胞的基因變化,在關於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而獲此殊榮。他們通過合成當代老鼠兩種基因的關鍵部分,重建出一種與5.3億年前失傳的遠古基因功能相同的基因。為胚胎發育、衰老和疾病指引道路,有助於對囊腫性纖維化、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研究。

基因標的技術獲殊榮

評審委員會在頌詞中指出,卡佩奇等人藉由胚胎幹細胞技術,從「基因剔除鼠」實驗中找到特定變種基因,有助於瞭解在胚胎發展階段的種種基因變異,讓科學界能進一步找出特定疾病為何會攻擊健康人體,包括囊腫纖維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化、糖尿病癌症等。

卡佩奇等三人的成就衍生出一種稱為「基因標的」(gene targeting)的新技術,如今這項技術已推廣到所有生物醫學領域,進一步拓展了學界對遺傳疾病、神經退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重症的認識。

有助於治療人類重症

基因標的通常應用在抑制單一基因活動,這類「基因剔除」實驗說明了許多基因在胚胎發育、成人生理學、老化和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迄今已有一萬多個老鼠基因被剔除,將近哺乳類動物基因組的一半。透過國際間的合作,所有基因的「基因剔除鼠」應可在不久的將來問世。

現年七十歲的卡佩奇出生於義大利,二次世界大戰後隨母親移居美國。八十二歲的史密斯則為英國裔。伊凡斯現年六十六歲。

卡佩奇等三人都在八日凌晨接獲評審委員會的得獎通知。卡佩奇表示,在睡夢中接獲通知實在有點意外。史密斯則對得獎感到欣慰,並希望得獎能有助於取得其他研究的贊助。由於美國總統布希去年反對擴大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卡佩奇直言,他不支持布希政府嚴格限制幹細胞研究的作法,他認為幹細胞療法極具潛力,值得進一步發展。

台灣醫學界的研究

國內長期利用「基因剔除」技術進行疾病研究的台大醫學院醫學醫技系林淑華教授指出,例如阿茲海默症、癌症、帕金森氏症、罕見疾病等許多人類的難解的疾病,都是因為基因出現問題所導致,利用基因剔除技術就可以把實驗小鼠體內特定的基因破壞剔除掉,再藉由基因剔除後小鼠的健康變化,分析研究該基因的功能,進而建立疾病的動物模型。

林淑華:「就是用一個壞的基因,用遺傳工程的方式,把它放到細胞內,希望它去置換掉裡面染色體上好的基因,因為人類都是基因壞掉,如果能有這種技術能夠把老鼠的基因弄壞掉,就能夠模擬人類的疾病。」

而建立出各種與基因有關的疾病模型之後,就可以進一步找出各類疾病的成因,對疾病的治療及藥物的研發,有極大的幫助。林淑華:「很多測試沒有辦法直接用病人來作,不能把病人當作白老鼠試驗,所以需要一個動物來模擬人類的疾病。」

自從第一隻基因剔除小鼠在一九八九年宣布製成,迄今已有一萬多組老鼠基因被標定剔除,差不多是老鼠基因數量的一半,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五百多種人類疾病,都已經藉由基因剔除成功複製在實驗室鼠身上。

 

標籤:
2007年諾貝爾醫學獎  

上一頁:印度少年一夜之間判若二人!「腦」起了什麼變化? 下一頁:清華大學最新研究 可能解開老人健忘症之謎



新增回應  
回應人 *
Email:
回應內容 *
驗證碼 Captcha  Please enable cookie for this site! *
(只有站長可以看到秘密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