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河邊放水燈
清代宜蘭中元祭初由官府主導就很有規模,參加人數即達二千多人,民間承辦後,如《噶瑪蘭廳志》所載:「不計其數」、「結隊連群」,可見規模更盛。
日治後,宜蘭普渡更受重視,《台灣日日新報》記有:「宜蘭地方於七月普渡一事,由來最稱其盛,蕞爾本城一堡,亦仍分街別巿,樹立七區,分配七處廟宇,各自燃放水燈,各自設壇建醮,競奢鬥靡,年過一年」。七次分別是:
六月三十日巿場內 (城隍廟)
七月十四日中北街 (媽祖廟)
七月十七日南門街 (五殼王廟)
七月二十日北門口 (馬舍公廟)
七月二十二日東門 (新民堂)
七月二十五日十六崁街(靈惠廟)
七月二十九日西門 (慈雲宮)
.JPG)
大正八年(1919),更發展兒童水燈會,<台灣日日新報>>提到,兒童約計360餘名,各童出紙旗提燈及公請吹鼓、火把以及紙糊龍藝閣、鼓亭。又組織三隊兒童音樂隊,竟於是夜行列,遍遊街道,頗有趣味。是年<語苑>亦記其事曰:「我所見過的中元普渡,其中第一鬧熱的噶瑪蘭的普渡」。
.JPG)
然昭和十年(1935)日本政府以節約為由,召集宜蘭地方頭人,將放水燈七次改成三次,及至昭和13年(1938),因皇民化運動及戰事的影響,當局要求地方將普渡經費捐助戰費,將中元放水燈限縮為七月十五日一次。
(摘自98年宜蘭中元節普渡宜蘭河提上之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