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和廟歷史 

  

宜蘭慶和廟創建於西元1815年(清朝嘉慶二十年),是宜蘭四大古廟之一,原本是一間草廟。西元1887年(光緒十三年),有舉人林廷儀及仕紳潘乾鐘與蔡春芳等人倡議建廟,並獲得街坊鄰里的共同贊助,因此開始動土修繕。當時舉人李葆英親自撰寫了對聯,讚頌慶和廟。

上聯:慶雲景星   天鑒精忠呈瑞彩
下聯:和風甘雨   人邀默佑報馨香
橫聯:爽氣自西來

該對聯經鐫刻舊廟門兩側石柱上。

 

又正殿兩邊對聯曰:輔國平閩誇勇氣   順天服宋記忠誠

這兩組鐫刻的門聯,現已成為慶和廟的古蹟。還有,華美的彩繪、精雕的石獅、和牆上的壁畫,都是值得觀賞。

慶和廟廟地二百四十坪又八合八勺,建物占地六十五坪又九合九勺,廟址位在廳治北門城外(也就是乾門)面向著宜蘭河,當時廟名俗稱為馬舍公廟,內奉主神即俗稱馬舍公的輔順將軍。輔順將軍相貌魁梧,為宜蘭地區信眾所瞻仰膜拜。 

從日據時代後期,一直到民國三十七年為止,慶和廟皆由蔡琳松擔任管理人;民國三十八年開始,則由當時擔任里長的楊沂水接任管理人。民國五、六十年間,慶和廟建廟已經超過三世,年久失修之餘,樑壁頹圯,木柱蛀蝕,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雖經過前管理人蔡琳松樂捐木料修繕,而能夠暫時維持,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一旦失修日久便成危樓,恐怕有瀆輔順將軍之聖靈。

  

於是,民國五十九年,廣聚地方信士開會遷建輔順將軍廟,同時由籌劃處組成重建管理會。重建工程分兩梯次,分別於民國六十一年與民國六十九年漸次完成。民國六十一年於原廟址對峙東向之地(面對慶和街)完成北朝宮殿式廟宇、廟前殿左右迴廊和後殿宗祀輔順將軍神座。民國六十九年仲夏完成由信眾所捐贈之廟宇琉璃瓦。

慶和廟遷建十餘年後,民國七十七年,將屋頂翻修為閩南式建築,廟貌巍峨,煥然一新。七十八年新建牌樓,氣勢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民國八十年廟內重新上漆塗色,民國九十年慶和廟全面峻工,舊廟古蹟也被安置於廟後庭園供人追思。

 

慶和廟牌樓建於舊廟原址,施工細緻、古色古香,極具建築之美,其莊嚴雄偉為宜蘭縣之冠,遷建新廟以來,伏蒙神威庇佑,卜卦靈驗萬分,香客絡繹於途,香火亦為之鼎盛,地方人士但凡尋求貴人必前來慶和廟膜拜。 

 創廟緣起與神蹟

清朝光緒十一年秀才林廷儀準備上褔州考舉人,出發前身染重病,乃向馬舍公祈求,希望身體能康復,此科能中舉,是年秋果然林廷儀考上舉人,林廷儀返鄉之後大大感恩馬舍公靈驗,於是在光緒十三年首倡發起建廟。

而據當初建廟主事,舉人林廷儀之侄林楚期先生於民國六十年左右告訴陳長城老師:「輔順將軍馬舍公之靈驗,最初是在嘉慶年間,宜蘭北門渡口有一渡船伕因病,適逢外鄉人徐法捧奉馬舍公神像坐船,船伕祈求祝禱後果然病癒,馬舍公之神蹟亦因此傳開,輔順將軍馬舍公神像和開山徐法也從此在宜蘭河邊定居下來」。宜蘭慶和廟現在為信眾解惑之『二十八星宿籤詩』亦為歷史悠久之產物,正確之年代和產出背景正由佛光大學卓克華教授考據中

農曆九月十四日是輔順將軍聖誕千秋,每逢佳慶,各地善男信女攜老扶幼前來慶和廟虔誠頂禮,從前,地方士紳和富庶人家,更是整日設下流水席,招待遠來的親朋好友,場面盛況空前。如今,地方雖已不再大肆宴客,但廟會依舊熱鬧非凡一如往昔,『二十八星宿籤詩』還是一樣靈驗,為芸芸信眾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