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廟供奉具400餘年歷史之輔順將軍-馬仁開基元祖神尊

輔順將軍馬舍公

    

宜蘭慶和廟供奉主神為輔順將軍馬舍公。輔順將軍本名馬仁,唐初隨開漳聖王陳元光征南閩,建置福建漳州府龍溪、漳浦、南靖、長泰、平和、紹安、海澄七邑,與李伯瑤合稱開漳聖王的左右大將,以功著封「輔順將軍」。明代所修漳州府志刺史陳元光名宦傳中有詳載。 

根據《漳州府誌》的記載,馬仁作戰勇猛,胸有韜略,西元669年(唐總章二年),從歸德將軍陳政入閩。他曾經幫助陳政之子陳元光闢地置屯,農耕積粟,通商惠工,立下奇功。馬仁隨著開漳聖王平定福建漳州七邑,並設漳州府治於龍溪。由於當地居民都是沒有受過教育的蠻族,開漳聖王上任之後,便驅逐少數劣族,安撫教育蠻民,將中原文化移植漳州,排除萬難,開闢疆土。福建省漳州市區岳口街,有一座宋代古廟-馬公廟,供奉的地方守護神,就是漳州人所崇敬的輔順將軍馬仁。

相傳在岳山戰鬥中,陳元光身陷重圍,馬仁飛馬衝入敵營,掩護主帥突圍,隻身與敵廝殺斡旋,最後寡不敵眾,腦袋被砍,而其身軀仍坐於馬上不倒。福建岳口街馬公廟裡供奉一匹白馬,此馬為馬仁的坐騎,在戰鬥中屢建功勳。某次右蹄負傷仍待傷征戰,最後與馬仁一同在岳山戰鬥中捐軀。可惜,馬仁的原籍和生卒年月均未見史冊記載。
 
南宋紹興年間,宋高宗詔賜封馬仁為「輔順將軍」,漳州百姓懷念神勇,一般咸稱他為「馬公爺」,並立廟祭祀,或者配祀於開漳聖王廟中。台灣也有十二座以輔順將軍為主神的廟宇,從北到南分佈分別為宜蘭、台北、台中、彰化、台南等地,各地的輔順將軍廟,皆有匾額讚頌輔順將軍的忠勇精神。
 
     



註生娘娘送子觀音 
 
除了主神輔順將軍馬舍公之外,註生娘娘亦是慶和廟供奉的神明之一。註生娘娘左手持生育簿、右手執筆,記載每一位婦女的應生子女數目,只要她查詢,就能斷定該名婦女生男或是生女,或者也有接受祈求者而給予更改。因此很多婦女都會前來燒香祈求註生娘娘協助完成生男育女的願望。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日為註生娘娘誕辰,家中有小孩的父母,皆會準備油飯、麻油雞為註生娘娘祝賀,祈求小孩能順利長大成人。此外,父母通常也會以紅紗線串以古錢做成項鍊,祭拜完後套在小孩脖子上,祈求小孩出入神護萬事平安。待小孩十六歲成人之後,父母便向註生娘娘禱告,感謝註生娘娘保佑子女順利成年,並供奉以紅龜粿聊表謝意。
               

 


五路財神土地公 
 
福德正神土地公的神像為頭戴錢帽,帽沿兩條布鬚下垂抵肩,面龐圓而豐潤,兩眼微瞇,鬍鬚髮色皆白,笑容可掬。,慈祥可親,身坐太師椅,右手拿如意或是拿手杖,左手拿元寶,兩肩微聳,挺隆的圓弧肚腹特別明顯,雙腿分開自然下垂,在民眾的心中,永遠與「福」「德」同義,給予人們可以信託的希望感。

土地公是地方村社的守護神,也是地方信眾寄於厚望的五路財神,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固有莊頭莊尾土公的俗語,以表處處皆奉之,人人皆祀之,使五穀豐收、財源廣進。


 


虎爺
 
「虎爺」是廟的守護者,也是神的坐騎與傳令,民間相信虎爺能夠咬錢招財,特別是武財神玄壇趙元帥、土財神福德正神都是騎虎爺出門,因此廣受商人奉祀。
 
又因為虎爺窩在神桌下,高度與小孩子最相近,所以,一般來說,虎爺也被當作是小孩子的守護神,不聽話、不好養的孩子送去給虎爺公做契子會長得很好。虎爺和小孩很有緣份,常常在夜裡跑出來和小朋友玩,所以有虎爺照顧的小孩子可以平安無事的長大。
 
「虎爺」相傳是被土地公所收伏的。「虎」在中國被視為四大猛獸之一,由於他會攻擊人畜,因此,土地公收伏虎靈,以保地方平安,所以,廟裡通常都會有虎爺的神位。

   


開山徐法
 
相傳徐法就是隨著馬舍公神像一起從中國到台灣,在那陣頭神明隊中擔任敲鑼的人,後來,他一個人隨馬舍公留在台灣,幫忙點香敬拜照顧。因此,慶和廟特別供奉此先賢神位,以為慎終追遠,承繼聖德以傳香煙至萬世。


馬舍公的鸞筆

扶乩是中國的一種占卜方法,又稱扶箕、扶鸞,或稱降筆。扶乩需要二人或一人扶住架子,在預設的沙盤上寫出文字或圖形,並對該訊息作出解釋。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道經的撰寫,或與神仙的問答都常採取此法,地獄遊記一書就是扶乩所撰寫的一個例子。

扶乩起於中國古代,最早見於劉宋劉敬叔《異苑》。扶箕的地點可以是廟宇,也可以是家中。箕仙不單預告事情,更能與文人對唱。扶箕形式分為兩種,分別是單人箕及雙人箕。扶乩盛行於現代某些民間道教團體。目前在台灣、香港等地的道觀中仍舊存在和活動。

鸞堂在古代中國社會是重要的教化處所,因以請神作訓,而鸞文大都以孔孟之儒學為主,故鸞門之宗旨即是「以儒為宗,以神設教」,即是在符合中國社會民情之下,以諸天聖神為教化之師,而以儒家思想道德作教導,故在行鸞之間無不是以人之倫理綱常為主作述,而期許世人由凡轉聖,由人格提升為神格,將來可與聖神同入化境,這也是為何鸞門又稱之為聖門、儒門或聖堂之故了!

鸞是一種鳥,是一種顯靈鳥。為何稱鸞鳥?與當年社會有關,鸞筆是以鳥嘴型塑,鸞堂-乩、枝、乩堂,扶鸞-棒鸞、飛鸞說法很多。

鸞堂不供神像,供神主牌,孔廟也是,為何?因孔廟是公立,鸞堂是私立,孔廟拜孔子、孟子、七十二賢、陸九淵等大部分先賢均為公立所供奉,私立只好供奉關公、灶神、呂洞濱(聖和牌)。將這三個神牌放於學堂,學生每天上課要先行拜禮,下課也要行禮。如做錯事跪在聖和牌前受罰,給學生一個學習榜樣,並督導學生用功讀書。拜聖和牌不拜神像,孔廟也是一樣。從宗教化後開始才有神像,讓信徒有一個具體觀念,聖和牌目前有的將它燒掉,有的藏在神像後面,這是宗教演變的過程。

扶鸞是人與神間的媒介、靈媒,為何學堂會扶鸞?是以前紙與筆非常貴,有錢人也不易取得,所以在地上掃平以樹枝在地上書寫,待學到某一個程度,進京考試才提供紙筆。

扶鸞第一操作、第二唱鸞、浮字,正、副鸞是不能講話。鸞筆有長鸞及短鸞,長鸞是客家人扶,短鸞是褔佬人扶,目前很少看到扶長鸞,有人說這是褔佬化。扶鸞一人不好扶,二人更不好扶,二人意志相同,漸漸發展到短鸞。鸞鳥作成的鸞筆,身軀是桃木,腳部位是柳木作成,這是規矩也是慣性。取桃樹要等太陽正從東邊出來,向東取桃木。

聖書內容豐富內有吟詩、作詞、賦等有十幾種形式,大部分神降乩時介紹內容,鸞文集成書叫善書,就是勸善書,善書範圍廣泛,鸞書範圍較小,善書形式比鸞書較大。

宜蘭慶和廟輔順將軍,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舉人林廷儀(褔建漳浦攀龍鄉人)及士紳潘乾鐘、蔡春芳兩位倡募興建,蒙神聖庇佑一試中舉人,乃倡議修建西向之磚瓦廟堂(即新建牌樓處)閭里捐款動土修葺,並有舉人李葆英承林廷儀之邀,親撰對聯讚曰:「慶雲景星,天鑒精忠呈瑞。」「和風甘雨,人邀佑報馨香。」橫聯曰:「爽氣自西來。」該聯經鐫刻舊廟兩側石柱上,又鎮殿兩邊對聯曰:「輔國平閩誇勇氣,順天扶未記忠誠。」此聯亦係出自舉人李葆英之手筆,迄今己儼然古蹟。舉人林廷儀為一介文人,並收有門生授課,本廟內殿有一隻鸞筆,可應係當時鸞堂文化興盛時期所遺留下來。 (楊聰超/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