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蘭慶和廟馬舍公事略 陳長城老師著
(馬舍公神蹟之一)
馬舍公本名馬仁,唐初隨開漳聖王陳元光征南閩,建置漳州七邑,與李伯瑤合稱開漳聖王的左右大將,以功著封「輔順將軍」。明代所修漳州府志刺史陳元光名宦傳中有詳載。
慶和廟所供奉之輔順將軍馬舍公、據當初建廟主事,舉人林廷儀之侄林楚期先生於民國六十年左右告訴筆者:「馬舍公大約於嘉慶年間,宜蘭北門渡口有一渡船伕因病,問捧奉馬舍公神像坐船的外鄉人祈求祝禱,後船伕病癒,馬舍公之靈驗亦因此而傳開」。
昔時北門城門位置在今中山路與舊城南北路交會處,舊城南路、北路以北,城外之地均為菜園、河床、荒地、和墳埔,少有人居住,直到光緒初年才漸有民宅,而今慶和廟、地母廟這一帶以前均為埋死人的墳墓。日治大正元年西堤(西鄉堤防)完工,日政當局,強制人民將墳墓遷走,無人遷走視同無主孤墳,將骨骸集中並造一丘埋葬。
馬舍公原是神明會,有好幾個會同時存在,每個神明會,都塑有馬舍公神像,農曆九月十四日馬舍公神誕日各個神明會就集中在宜蘭遶境遊行,次日九月十五日會員聚餐,爐主移交,神像轉至新爐主家奉祀。
清.光緒十一年秀才林廷儀準備上褔州考舉人,出發前身染重病,乃向馬舍公祈禱,希望身體能康復,此科能中舉,是年秋果然林廷儀考上舉人,林廷儀返鄉之後大大感恩馬舍公靈驗,於是首倡發起建廟。
廟初建原是西向,廟前北邊為清朝「乞丐營」,民國六十一年廟改建,一百八十度轉向朝東。
馬舍公昔日靈驗異常,不論家運、科考、身體健康…等等,無不有求必應,尤其馬舍公有史以來就有小孩不好養育,而拜在馬舍公案前為「契子」(義子)的風俗。九月十四日神誕日契子換貫,蔚為盛況。
己丑年八月 陳長城老師記略


農曆九月十四日陳長城老師-馬舍公講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