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節話慶和廟擊鼓邀月與北管子弟排場
慶和廟在宜蘭是一座二百年以上的古廟,這座神廟供奉著唐代開闢漳州的名將馬仁。
二百年來的慶和廟在宜蘭與開漳聖王靈惠廟、城隍廟,同稱為「蘭陽福主」、「開蘭屏翰」的三大古廟。
二百年年來這座古廟有許多神蹟、靈驗、和民俗活動。其中中秋節的「擊鼓邀月」與「北管子弟排場」至今猶為人所樂道。
昔日農業社會貧窮落後的宜蘭一到中秋節,便是農閒時期,新秧已綠、氣溫轉涼,於是在中秋節的這一天白天拜土地公、晚上便群集到慶和廟看擊鼓邀月和北管子弟吹唱排場,廟庭燈火通明、男女老少群集,好不熱鬧人也。
緣於清代宜蘭舉人林廷儀是掌理慶和廟的主事,林廷儀在當上秀才後便在宜蘭慶和廟設塾教書,考上舉人後,每年中秋節便在晚上於慶和廟廟埕舉辦「擊鼓邀月」,他請人大量煎製蕃薯餅(比月餅大、比月餅質量差)然後排隊擊鼓,擊鼓者,眼精蒙上一條紅布、手執鼓錘,徐徐前進,對鼓一擊,擊中餅一塊,而第一位擊中者,有大獎便是餅十塊,於是未到黃昏大人小孩已排隊等著要擊鼓了,這個餅俗稱「舉人餅」。
清代乃至日據時期讀「私塾」,每逢端午節,老師會送學生扇一把,俗稱「秀才扇」。有時逢到天晴,文人雅士也會到慶和廟前聚集,幾道小菜一碗濁酒,舉杯邀月,杯中一兩相思月,飲到三更映到明。好不美哉!舉人林廷儀清代題宜蘭昭應宮媽祖廟聯,在清代號稱台灣第一名聯,在此附記:
昭然是姑如何稱妃稱母后。
應當列聖不宜比佛比神仙。
六十年來社會形態巨變,昔日民俗活動已是陌生,今慶和廟再現當日風華----擊鼓邀月,誠可貴也,年長者不妨再蒞臨慶和廟看看,用示回味,年輕者也請蒞臨慶和廟參與擊鼓邀月,用以傳承。閣下以為然乎。
陳長城 老師 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