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廟與河之間   16/11/2009 15:20 中元普渡 圖文/楊聰超

宜蘭河邊放水燈 

                        

清代宜蘭中元祭初由官府主導就很有規模,參加人數即達二千多人,民間承辦後,如《噶瑪蘭廳志》所載:「不計其數」、「結隊連群」,可見規模更盛。
       
日治後,宜蘭普渡更受重視《台灣日日新報》記有:「宜蘭地方於七月普渡一事,由來最稱其盛,蕞爾本城一堡,亦仍分街別巿,樹立七區,分配七處廟宇,各自燃放水燈,各自設壇建醮,競奢鬥靡,年過一年」。七次分別是:
          
六月三十日巿場內  (城隍廟)
七月十四日中北街  (媽祖廟)
七月十七日南門街  (五殼王廟)
七月二十日北門口    (馬舍公廟)
七月二十二日東門  (新民堂)
七月二十五日十六崁街(靈惠廟)
七月二十九日西門  (慈雲宮)

大正八年(1919),更發展兒童水燈會,<台灣日日新報>>提到,兒童約計360餘名,各童出紙旗提燈及公請吹鼓、火把以及紙糊龍藝閣、鼓亭。又組織三隊兒童音樂隊,竟於是夜行列,遍遊街道,頗有趣味。是年<語苑>亦記其事曰:「我所見過的中元普渡,其中第一鬧熱的噶瑪蘭的普渡」。

然昭和十年(1935)日本政府以節約為由,召集宜蘭地方頭人,將放水燈七次改成三次,及至昭和13年(1938),因皇民化運動及戰事的影響,當局要求地方將普渡經費捐助戰費,將中元放水燈限縮為七月十五日一次。

 
                
     (摘自98年宜蘭中元節普渡宜蘭河提上之看板)

 

 

標籤:
中元普渡  

上一頁:「西鄉廳憲德政碑」 圖文/楊聰超 下一頁:「西峰爽氣」與「鵠仔山」 圖文/楊聰超



新增回應  
回應人 *
Email:
回應內容 *
驗證碼 Captcha  Please enable cookie for this site! *
(只有站長可以看到秘密留言)